闪耀绚丽光彩的徽州三雕 - 重庆市安徽商会官方网站
重庆市安徽商会
CHONGQING  A.C.C.C

闪耀绚丽光彩的徽州三雕

   


 徽州三雕,是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、石雕、木雕3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统称,主要用于民居、祠堂、庙宇、园林等建筑的装饰,以及古式家具、屏联、笔筒、果盘等的工艺雕刻。徽州三雕源于宋代,至明清而达极盛。明代初年,徽雕已初具规模,雕风拙朴粗犷,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,借助于线条造型,强调对称,富于装饰趣味。到了清代,徽州雕刻更是日益细腻繁复,构图、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,讲究艺术美,多用深浮雕和圆雕,提倡镂空效果,有的镂空层次多达10余层,亭台楼榭、树木山水、人物走兽、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,玲珑剔透,错落有致,层次分明,栩栩如生。

  近年来,随着安徽省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,更随着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徽州三雕艺术得以复苏,一批古园林施工企业相继成立,老艺人重新开始带徒授艺,徽州三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。徽州三雕艺人的聪明才智更是得以充分发挥,他们将建筑三雕与工艺美术结合,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之路。
  古民居上的徽州文化
  “徽州三雕让这些徽州古村落走向了世界,走向世界的徽州古村落则成为徽州三雕的最佳推广渠道。”
  青山蜿蜒,层峦叠翠,绿水环绕,色碧清幽。在依山傍水的黄山市城乡,处处可见粉墙黛瓦,檐牙高琢,清幽古巷,似井宅墙。这,就是人们所赞誉的“山水图画里的村庄”————徽州民居群。再走近一些,你则会惊讶地发现,在这些古老的建筑艺术品的主体上,还有一幅幅繁丽多姿、精美绝伦的古典装饰艺术雕刻佳作,它们或砖或石或木,玲珑剔透、错落有致,向人们展示出别样的民俗风情。它们,就是本文的主角————徽州三雕。
  历史上,黄山市,与安徽宣城绩溪、江西婺源合称为徽州。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区,古称新安,自秦朝置郡县以来,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,自古就是中国经济文化重地。
 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,明清时期徽商称雄商界300多年,有“无徽不成镇”、“徽商遍天下”之说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徽商现象赋予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,孕育了绚丽丰富的民间文化,其中的徽州三雕,便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。
  徽州三雕是徽州古代建筑长期使用的一种装饰手法,其历时持续已达六七百年。在构图布局上,徽州三雕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,讲究艺术美,多用深浮雕和圆雕,提倡镂空效果,有的镂空层次多达10余层,亭台楼榭、树木山水、人物走兽、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,层次分明,栩栩如生。
  “说到徽州三雕,就不能不提贾而好儒的徽州商人。”对徽学颇有研究的黄山市徽州区宣传部副部长胡清泉告诉记者。
  明清时期,徽商活跃于大江南北、黄河两岸,在商界称雄数百年。徽商致富后,将大量金钱投入家乡的祠堂、社屋、牌坊、园林、书院等建筑。地方志谓“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,建园第,重楼宏丽”,“无宅不雕花”。
  “说到徽州三雕,更不能不提‘争为第一流人’的徽州工匠。”胡清泉介绍道。
  古徽州建筑业发达,工匠很多,由于师承制,工匠们具有技术上的共同特点,从而为徽州古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。国画大师黄宾虹形容徽州雕刻“多奇杰异能之士”,并且“一技一能,具有偏长者莫不争为第一流人”。
  这些“争为第一流人”的徽州工匠,成为继徽商之外又一个徽州象征。徽州三雕作品不仅在徽州16县中随处可见,更随着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扩展到邻近地区,甚至一些通都大邑中。着名古建筑和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在《扬州园林》一书中如是描述:“随着徽商的到来,又来了徽州的建筑匠师,使徽州的建筑手法融合在扬州建筑艺术之中。”此外,一些重要工程也经常抽调徽州匠师参加施工,明弘治十三年孔庙大修时,就征调徽州工匠刻制曲阜孔庙大成殿的雕龙石柱。新中国成立后修缮故宫博物院和建筑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工程中,也都随处可见徽州工匠的身影。
  商人们雄厚的资金,为徽州三雕提供了物质支持,推动了徽州三雕技艺的发展;徽州数以万计的住宅、祠堂、牌坊、园林,则成为徽州三雕的生动载体。
  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市黟县宏村的承志堂,就是中国古代徽派木雕的特色和技艺的集中体现。
  承志堂建于1855年前后,为清末盐商汪定贵住宅。在承志堂正对中门的前厅横梁上,雕有一幅“宴官图”,展示一群官员在花园中宴酒的情景;“宴官图”两边的额坊上,雕了“元宝”与“金钩钓鱼”图;中门上方阁楼护板上,有“渔、樵、耕、读”4根木雕立柱,下面是“南北财神”,再稍下,4块斗拱上雕了4出《三国演义戏文》;中门上方面临厅堂的正中处雕有“百子闹元宵”图。后厅是父母、长辈的居所,因此每根柱子的基石上,都刻有一个“寿”字,梁坊间还雕有“郭子仪上寿”及“九世同堂”图,以此表现主人对父母的孝敬之意。这些木雕,层次繁复,人物众多,且人不同面,面不同神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  石雕、砖雕也各有佳作流传。黟县西递的“松石”、“竹梅”姐妹石雕漏窗,是徽州石雕的杰出代表,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,成双成对,达到了“无字诗、画意对”的艺术佳境;砖雕的代表作则是屯溪滨江长廊里的“五百里黄山图”大型砖雕,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、画幅面积之大、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法之全来看,都是登峰造极的作品。
  “徽州三雕让这些徽州古村落走向了世界,走向世界的徽州古村落则成为徽州三雕的最佳推广渠道。”黄山市文化局副局长胡建斌告诉记者,“去年,黄山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801.3万人次,其中主要以徽州三雕为特色的古村落、古民居景点接待量占所有旅游景点总接待量的63.74%。”
  从建筑装饰到文化传播
  “技法可以不断发展,工具可以改良更新,造型可以学习仿制,但是徽州三雕中所蕴含的文化是没有办法模仿的。因此,只要我们雕的东西能保留住徽州的人文气息,它就是徽州三雕。”
  徽州三雕精致繁复,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然而,与很多传统技艺一样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徽州三雕技艺的传承步入了尴尬的境地,面临生存的危机。
  “徽州三雕技艺要求从事者远离浮躁,静下心来,使得当今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。同时,又由于劳动回报的微薄,一些原本从事三雕技艺的民间艺人中途也放弃了,那时候,从事徽州三雕技艺的人寥寥可数。”说起30多年前徽州三雕的状况,安徽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、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所长曹篁生感慨万分,“不过,现在情况好多了,这都要感谢改革开放。”
  改革开放打开了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窗口,同时也让徽州三雕获得了新生。
  随着黄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,游客不仅仅满足于观赏徽派建筑的雕梁画栋、砖雕石刻,他们希望能把三雕艺术品带回家慢慢欣赏。然而,以往的徽州三雕作品大多是建筑组件,或者是桌椅家具,移动携带很不方便。这让很多来黄山旅游(16.81,0.07,0.42%)的游客倍感遗憾。
  “只有雕在徽派建筑上的是徽州三雕吗?”面对记者的疑问,曹篁生笑了笑,摇了摇头,“徽州三雕的特点是人文气息浓厚。”
  他告诉记者,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,在徽州文化的影响下,徽州人重视文化教育,诗书传家,“十户之村,不废诵读”。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徽州工匠,雕刻的作品人文气息非常浓厚。徽雕在设计构图上善用谐音寓意,例如用荷花螃蟹比喻“和谐”,用荷花青蛙象征“合鸣”等。此外徽雕还强调社会教化功能,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融合。
  “技法可以不断发展,工具可以改良更新,造型可以学习仿制,但是徽州三雕中所蕴含的文化是没有办法模仿的。因此,只要我们雕的东西能保留住徽州的人文气息,它就是徽州三雕。”
  曹篁生是这么认为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2001年,他筹资200万元创立了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,从事徽派木雕工艺品等的研发生产,对传统徽州雕刻艺术“学习其精华,服务当代创作”。徽雕艺术走下亭台楼阁,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旅游工艺品。
  随着黄山市旅游业的兴旺发展,徽雕工艺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,一个个家庭式徽雕小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。来过黄山市的人都会发现,在不少公路沿线和古街上,放眼望去,尽是徽雕作坊。
  此外,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,徽雕作品也开始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,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徽文化产品。
  在黄山市“谢裕大”茶博物馆中,精美的黄山毛峰礼盒吸引了记者的目光————这些由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制作的木制礼盒造型古朴,盒面雕满祥云。精美的木盒配上中国10大名茶之一的黄山毛峰一品珍茗,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,还能欣赏到徽州木雕的独特魅力。
  如今,各种徽雕艺术品正有力地传播着徽州文化,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学习徽州三雕艺术的行列中。
  活态文化谱写传承文章
  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,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,必须不断学习,与时俱进,将内容与市场需要相结合,才能与社会同步发展,永续传承。”
  在黄山市徽州区,有一个名叫潜口民宅的特殊博物馆,这个博物馆的所有建筑都是异地搬迁来的明清古徽州民居,创造了被国家文物局及文物界称为文物保护“潜口模式”的异地拆迁保护成功范例。
  据介绍,潜口民宅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历时23年、耗费1800万元,园内建筑全部按照“原拆原建、集中保护”原则建设而成,让跨越明、清两代,跨度达500多年的古徽州建筑艺术得到集中展现。
  黄山市以潜口民宅博物馆为载体,打造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,安排了方新中、王金生、洪建华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驻基地,集中展示技艺。
  凑巧的是,当记者在潜口民宅博物馆参观时,正好遇到了刚回园的徽州砖雕国家级传承人方新中。
  方新中从事砖雕工艺创作有25年,除了传承人这个头衔外,与共和国同龄的他还是黄山市新中艺术砖雕厂的厂长。他曾先后参与南京净觉寺等处的砖雕图案绘制和制作;承制了德国法兰克福市徽派园林建筑春华园内全部砖雕;承制主雕黄山市大型砖饰壁画《徽州胜景图》;为杭州新建雷峰塔内自行设计、绘图、主雕砖饰壁画《水漫金山》;参与和设计、绘图、主雕江西省婺源县江湾永思祠八字墙的砖饰砖雕;为黄山市徽州故里大酒店大型砖雕画《走进徽州》进行图案设计并主雕。在2007年时,他还带领徒弟们历时数月,设计雕刻完成安徽省图书馆由29位安徽历史文化名人和37位院士的砖雕人物像组成的古色古香的“名人长廊”。
  方新中说,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,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,必须不断学习,与时俱进,将内容与市场需要相结合,才能与社会同步发展,永续传承。”他告诉记者,在黄山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,通过潜口民宅传习基地宣传推介,他的客户如今遍布全国,2007年和2008年,砖雕工作室毛利润均超过10万元。
  潜口民宅传习基地只是黄山市委、市政府采取措施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。“去年1月,经文化部批准,以清末徽州府行政区域的16县为基础,也就是现在的黄山市全境、宣城市绩溪县和上饶市婺源县成立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,这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。保护试验区的成立,为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创了新的局面。”胡建斌告诉记者,黄山市委、市政府现正抓住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契机,根据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。
  对于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黄山市采取了抢救性保护措施。以建立4级体系为手段,以普查为契机,运用录音、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,将其表演、技艺展示或生产过程等记录下来,整理分类、建立档案,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有的区县还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编辑成文本,相继出版了一批相关书籍,做好记录式保护。
  对于那些具备活态传承客观条件的项目,黄山市则实施扶持性保护,在政策上给予倾斜,帮助其拓展市场,扩大宣传的辐射力,促进其健康发展。而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,又有开发潜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黄山市则对其进行合理开发,以生产型的方式加以保护。在黄山市徽州区,现已有8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手工技艺企业,去年共实现产值23149万元,实现利润1843.8万元。
  此外,黄山市对古建筑、古民居的保护也一刻都没有放松过。去年,黄山市文博事业经费达1806万元,修缮、维护西递、宏村、许村古建筑群、棠樾牌坊群等徽派古建筑100余栋。黄山市还积极引进外资、接受民间捐赠等来加大古建筑保护,去年以来共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3800余万元,修复各类古建筑500余处。
眼下,黄山市正积极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划和实施细则,制定保护制度和管理办法,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好政策保障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责任编辑:汪琼    来源:中安在线


商会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观鸿大道小苑一村33号(观音桥商圈燃气大厦附近)
联系电话: 18623540551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商会座机:023-865506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