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明》鉴赏(唐)杜牧 - 重庆市安徽商会官方网站
重庆市安徽商会
CHONGQING  A.C.C.C

《清明》鉴赏(唐)杜牧



清明 (唐)杜牧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【作者介绍】

杜牧:(803-852),字牧之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宰相杜佑之孙,祖居长安南郊樊川,又称杜樊川。大和二年(828)年进士,为弘文馆校书郎。历参沈傅师江西观察使、宣歙观察使及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幕府。入为监察御史。武宗时,出为黄州、池州、睦州刺史。宣宗时,为司勋员外郎,终中书舍人。世称杜司勋。工诗、赋、古文。诗学杜甫而有独创,骨气豪宕,风神俊朗,尤擅七律七绝,为晚唐大家。与李商隐齐名,世称“小李杜”。有《樊川文集》,《全唐诗》存诗八卷。

【诗文今译】

清明节这天,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,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情绪低沉,面带忧愁之色。请问,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?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。

【诗文赏析】

这首诗所描写有情有景,情景交融,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齐全,婉如一篇小小说。整首诗处在一个动态的情景之中,体现在诗句中的“雨纷纷”、“行人”、“借问”、“遥指”以及对话部分,每个诗句都是一个活动的场景,贯穿起来就是一个情景剧。“纷纷”交待的是春雨的意境,然而这一天恰恰是清明,是人们按照习俗上坟扫墓的清明节,因此就有了那位雨中行路者“欲断魂”的心情,接下来便是一问一答,全诗可谓是“有声有色”。
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交待的时间和场景,“路上行人欲断魂”直点“行人”当时的心境。天气如此,心情如此,找家酒店避雨休息,借酒浇愁,当然是很自然的事。“借问酒家何处有”,“牧童遥指杏花村”,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,情景十分生动,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和动感。

这首诗语言通俗直白,没有难懂的地方,音节和谐自然,情景清新生动,境界优美,富有诗情画意。第一句是“开”,交代情景、环境、气氛;第二句是“承”,交待了人物及其心境;第三句是“转”,引出了对话,并且想“借酒消愁”;第四句是“合”,是第三句回答,读到这儿,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,觉得后边应该还有故事要发生。

【名家名作】

茸毛般的细雨像多情的手

给原野换上了嫩绿的新装

我的心,在清明梦一般的烟雨中荡漾

是谁担簦负笈从我身旁踽踽走过

一声叹息,那么轻

却引起我心魂的激荡

哦,你哼着山歌的牧童小郎

请告诉我,村里可有酒卖

好让我浇一浇胸中的惆怅

想喝酒吗?先生

瞧,那边杏花铺成红云的村庄

清脆的童音刚落

牛背上又响起了短笛

好不悠扬

——董乃斌

【相关链接】

清明又称寒食,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。

相传,春秋时代的晋国,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,介子推追随公子重耳颠波流离,流十九年,在秦国的帮助下打回晋国,登宝为君,谓晋文公。在流亡途中,介子推曾有割股奉君的故事。

晋文公复国之后,大宴群臣,论功行赏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此时的介子推,已看破官场,带着老母隐居绵山。

晋文公为践行诺言,差人请介子推而不到,便带群臣至绵山寻,无果,小人谏言放火烧山,介子推为孝子,必携母出山。火起,燃烬绵山,不见介影。火熄,介子推负母死于山顶大柳树下。晋文公恸,令,在介子推的忌日,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,只许吃冷食,是为寒食节,以示纪念介子推。

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,晋文公到绵山吊祭介子推,见已死柳树发新枝,感慨万千,封树为“清明柳”,定“清明节”。后,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,清明节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,人们在清明之际怀念逝者、祭祀先祖渐成习俗。

据传,“足下”一词也由这个故事而来。晋文公为永记介子推之善,用介之所倚柳树之材做靴底,每忆起介子推,便捶胸顿足,叹一声“足下,哀哉!”久之,“足下”一词流传下来,成为对人的尊称。


商会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观鸿大道小苑一村33号(观音桥商圈燃气大厦附近)
联系电话: 18623540551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商会座机:023-865506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