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"寿州锣鼓"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玉海 - 重庆市安徽商会官方网站
重庆市安徽商会
CHONGQING  A.C.C.C

记"寿州锣鼓"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曹玉海


曹玉海说:“在我的生活当中,离不开锣鼓,锣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打一辈子锣鼓,不仅锻炼了身体,还陶冶了情操,增添了人生乐趣。把锣鼓打到80岁是我的目标,做百岁老鼓手是自己更大的理想。”

曹玉海是安徽省寿县正阳关人,从小喝淮河水长大。祖父曹振和,父亲曹鸿贵都是正阳关有名的民间锣鼓艺人,曹玉海从小就受到这种民间艺术的熏陶。从6岁开始,他就跟随爷爷学打鼓,渐渐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。他的奶奶见他因迷上打鼓而忘记上学,就出面阻拦,但爱鼓如命的曹玉海无论如何也听不进奶奶的管教,仍偷偷地学鼓,甚至晚上睡觉还躲在被窝背鼓谱。
8岁时,学鼓大有长进的曹玉海开始跟随当地锣鼓队四处演出。从那时起,他便正式跟着自己的爷爷和父亲学习打钢锣、敲花鼓,渐渐地学会了难度极高的《凤凰三点头》、《十八翻》等鼓曲,并把祖传下来的打钢锣绝技掌握到自己的手里。
《十八翻》的钢锣演奏技艺是地道的祖传绝活,能熟练掌握并运用自如的人少之又少,这个鼓谱的技巧全靠手腕的快速翻动,随着节拍和韵律的需要而一击一捂,捂锣是防止长短音相混,手的熟练程度和对鼓谱的熟悉程度直接决定着钢锣技巧的发挥。
钢锣在锣鼓队中属领奏,其他鼓手演奏时必须紧跟钢锣节奏,所以钢锣打得好坏与否就直接影响到整个锣鼓队的演奏效果。为了过这一关,曹玉海认真苦学了许多年,才逐渐把《十八翻》、《凤凰三点头》、《兔子扒窝》、《长流水》、《雁落沙滩》等鼓曲练得炉火纯青。曹玉海深有感触地说:“击锣打鼓全凭自己的悟性,一旦进入状态,就会物我两忘”。
寿州锣鼓虽历史悠久,但过去的演奏都是静止的,没有动作,存在“有声无色”的遗憾。上世纪80年代,曹玉海参加了安徽省首届花鼓灯会,他意识到,寿州锣鼓在演奏时如能配上热烈奔放的动作,以动作激扬鼓点,以鼓点催人奋进,以“动”促“静”“动”“静”结合,寿州锣鼓将会大放光彩。于是,他开始设计动作,创作鼓谱,经过三四年的琢磨,推敲,终于写完了《兔子扒窝》、《凤凰三点头》、《十八翻》、《长流水》等5个经典寿州锣鼓的鼓谱,发展到现在已是一门动感十足的民间艺术。
寿州锣鼓不但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,而且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。1954年,曹玉海在安徽省金寨县梅山水库当民工,在领导的热情鼓励下,他就组建了一支“民工锣鼓队”,活跃在水库的小堤大坝上,为民工鼓劲加油,丰富工地民工的文娱生活。1958年,曹玉海考进合肥矿机厂,又把寿州锣鼓带进了矿机厂,成立了“10年大庆”锣鼓队,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喝采。1964年,曹玉海来到寿县水泥厂,担任了该厂锣鼓队的教员和技术指导,使寿州锣鼓更加红火。1990年,由曹玉海指导并带领的"寿州锣鼓队"参加安徽省第一届花鼓灯会,获得一等奖,近年来寿州锣鼓以“长盛不衰”的生命力茁壮成长迅速发展,作为锣鼓传承人的曹玉海,更是大显身手,他把寿州锣鼓的表现形式以及表演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,同时,也为寿州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做了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实事、好事。曹玉海认为,传授锣鼓艺术,让这支民间艺术奇葩更加绚丽多彩,自己责无旁贷义不容辞。他把《十八翻》、《凤凰三点头》、《兔子扒窝》、《长流水》、《雁落沙滩》5个经典寿州锣鼓的鼓谱印成小册子分发给锣鼓爱好者学习。寿州女子锣鼓队,他手把手地教了两个多月,现在已能够参加各种场合的演出。寿西湖农场“老头”锣鼓队,他悉心指导了一个多月,目前,已敲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。八公山珍珠泉“农民”锣鼓队,聘他为长年指导老师,该队已到处演出。寿县工商银行锣鼓队、寿县公路局锣鼓队,分别特邀曹玉海担任教练和指导,用了100多天时间,使两个锣鼓队在各自系统演出、比赛中,双双获奖。长期以来,曹玉海坚持带徒授艺,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锣鼓艺术人才,使寿州锣鼓后继有人。
有趣的是,除了县内外好几百名弟子外,曹玉海的儿子,孙子也都成了他的徒弟。小孙子5岁时就开始用筷子敲碗学谱,重复着他幼年学鼓的经历。
由于寿州锣鼓这门艺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,并深深深入了现代人生活之中,开始逐步走出寿县民间,走出安徽,甚至用其独有的魅力感染着中外嘉宾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

商会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观鸿大道小苑一村33号(观音桥商圈燃气大厦附近)
联系电话: 18623540551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商会座机:023-86550699